文章最後更新日期:2023年01月07日
不知道你是不是曾經在滑著社交軟體的時候,無意看見一篇貼文,卻忍不住回覆留言且帶點情緒性的字眼呢?
有時候,一個平常無意的動作,你我都有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幫兇,舉一個小小的例子,還記得疫情剛開始時,看到自己臉書上的一些朋友轉發的消息,很多消息是沒有經過【查證】這個動作就進行轉發,大家留言開罵跟著高潮。
網路上的訊息,你能確定看到的都是真的嗎?
在這個資訊飛快的時代,我常常在想,你我在傳遞消息的同時,是不是親自實際去了解過消息的來龍去脈,如果沒有,我們又如何知道當下眼前看見的,是不是事實呢?既然我們都不是當事者,無法確認眼前看到的真不是真,我們的分享或者轉發,是不是在散播不當的資訊呢?
你我都是怎麼樣莫名成為網路霸凌幫兇
在這個資訊爆炸且滿是爆料的世代文化,滿腔熱血的正義魔人可能也許不知道,在某些不適當的爆料文中,卻會造成他人的傷害,我們都不該用網路集體檢視他人的行為,將社會的大多數的價值觀成為你我鍵盤下的受害者。
我們是否曾經靜下來思考過,在網路上的言行舉止都將被記錄,將被學習呢?我們的一個無意小動作,是否也成為霸凌的幫兇呢?你我可能都是加害者,也可能成為被害者。
標準不一下的社會,你是否有自己的思辨?
在前些日子中炒得沸沸揚揚的同性婚姻議題,問起身邊的朋友持反對意見的看法,大多數的答案則是回應說,他們是透過網路消息來源,認為反對應該才是對的,我反問著,那你們有親身去了解這個族群,傾聽這些人的聲音嗎?換位思考,如果今天是你呢?你希望自己是被諒解還是不被諒解的那位呢?
如果我們要站在反對的立場,是不是應該要將事情全盤瞭解過了,透過自己的思考而有個人的想法後,再來反對呢?而同意的人,又是為什麼而同意呢?有親自瞭解過同性婚姻通過後可能帶給社會的影響及面對的難題有哪些嗎?
我們都在追尋與身邊大部分人一樣的生活方式、言論及想法,但我們是否曾想過『我們的想法是思考過後具有思辨力的言論嗎』?我們是否能夠在批判一件事之前,先做足功課後發表想法,還是只是帶著主觀意識的情緒性言論呢?
越有爭議性的問題,就該值得被討論
有爭議代表有著各方不同的看法,而良性的討論才能為這些問題帶來更好的發展,禁忌話題不被討論,不代表他就不存在。舉凡宗教、兩性、犯罪、教育、環保等。
以吸毒為例,從小到大我只知道媽媽說不可以吸毒,大家也都說不可以吸毒,但我卻從來不知道為什麼?前些日子因為剛好接觸到這類的話題,上網做了一番資料蒐集,針對毒品的起源、用法、帶來的反應等等大致上瞭解一下,知道了一些知識後,我更懂得為什麼要向毒品說不,我們是否曾經想過,施用毒品的人,是否因為不對等知識的關係而遭到濫用呢?
在這推薦一個 Podcast 大麻煩不煩,主播是一位律師,節目風格蠻ㄎ一ㄤ的,但節目內容有些議題值得我們去思考看看。
被媒體控制的產物
你相信媒體一個聳動的標題,就能夠引起你我的情緒嗎?當我看到很吸睛的標題時,會先觀察文字內容,以及下方留言的反應,有時候可以看見留言內大大小小的批判聲、吵架聲,我常想著,媒體的力量應該是用來散播更多對這個世界好的事物、愛、幫助需要更多的人,而不應該是製造情緒仇恨對立、散播錯誤的訊息。
如果你有看過 Netflix 上的劍橋分析就會知道,我們的思想某一部分正在被媒體操控,運用大數據的分析,反轉你我的意識,間接操控你我接下來的行為,在這個連自我意識都可能隨時失去的世代中,我們是否更應該擁有自己珍貴的意識?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思辨力呢?
總結
在科技下生長的我們,科技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寬闊但卻也更狹窄,檢視自己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留下的每句言論,是否能有支持你的論點、是否過於偏激、是否曾經在留言之前先停下來認真想問題的所在、換位思考及查證的動作。
如果大家都能多一個小動作,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對立仇恨及更多的不理解,以避免我們都成為網路霸凌的加害者。我們也將能夠接納更多不同聲音、更多的包容,這個世界也就能夠正向循環,這是我常給自己的反思也藉由這篇文章記錄下來。
延伸閱讀:
歡迎追蹤我的 Instergram、FB 粉絲專頁
對文章有任何問題也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喔 😉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花30秒登入 FB 或 Google 幫我拍手5下 Like 就可以免費支持我!
我會從 LikeCoin 基金會 獲得一點寫作獎金,整理一篇文章的圖文真的大不易啊~
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寫文的動力,這裡幫我拍拍手!👇👇